中醫體質辨識儀調查與藥膳干預效果評價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體質是根據中醫學陰陽五
行、臟腑、精氣血等基本理論來確定人群中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性,是人體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1]。中國的藥膳文化源遠流長,又與中醫藥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醫藥講究辨證施治,這與藥膳的個性化定制如出一轍;藥膳中不乏藥食同源的材料,藥膳在搭配組合時又會借鑒中藥學的配伍規律、性味歸經等理論;藥膳學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因此中醫學的特點同樣適用于藥膳學,即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特點即為藥膳學的“注重整體”“辨證施膳”的特點。其次是防治兼宜,重在保養脾胃。藥膳既可強身防病,亦可治療疾病[2]。根據中醫體質對一般人群體質進行分類,針對不同體質類型,制定藥膳,既是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也為公眾預防保健提供了新的思路。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在上海浦東新區光明中醫院參加四診儀
中醫體質辨識儀的健康體檢人員共 3805 例,其中男 1718 例,女例,年齡 18~92 歲,平均年齡(44.14±14.19)歲。納入標準:①根據《
中醫體質辨識儀標準》進行中醫體質分類[3];②經知情同意,自愿參加體質辨識及藥膳干預的惠南鎮健康居民。排除標準:①未進行
中醫體質辨識儀及藥膳干預者;②存在嚴重的身心疾病者。
調查方式及內容 通過整理參加四診儀
中醫體質辨識儀的浦東新區惠南鎮常住居民體質類型相關預防報表,建立數據庫,分析各中醫體質類型的分布、不同性別組、不同年齡組的構成比的中醫體質類型情況,并于年 1~6 月對各體質類型人群進行藥膳干預及效果評價。
中醫體質辨識儀方法 采用中醫四診儀(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對體質進行辨識。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21.0 軟件包分析處理所有數據,構成比用于描述中醫體質類型分布,2 檢驗用于分析組間差異及評價藥膳干預效果,以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