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已經超越傳染病,成為威脅我國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中醫體質辨識儀在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對社區中醫體質類型的分布規律和特點進行大規模調查,并根據不同的體質類型,予以飲食調理、生活方式、運動、藥物治療等指導,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公共衛生服務中,尤其是慢病管理的應用,而且被納入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在慢性病管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鮮明的中醫特色[11,12]。如邱麗等[13]對上海長風社區老年人健康體檢結果及中醫體質分布特點進行了分析,發現高血壓、心臟病、高脂血癥排在慢性病的前三位;體質分類方面,前五位分別是陰虛質、痰濕質、氣虛質、濕熱質、血瘀質;男性的濕熱質、血瘀質比女性多見,而女性的氣郁質比男性多見,平和質比例最低;因此,發現上海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中醫偏頗體質比例較高。而周昌明等[14]研究分析了中醫體質類型與慢性病的相關性,發現陽虛質和氣虛質占偏頗體質比例最多,女性、高齡和慢性病患者的偏頗體質居多,因此,中醫體質辨識儀對慢性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危凌云等[15]通過大樣本中醫體質分類的調查,發現體質類型并非完全是單一的,體質類型兼雜普遍存在,在單一體質類型中以陽虛質、氣虛質、濕熱質常見;氣虛質可能是其他偏頗體質的基礎體質。而張楠等[16]在糖尿病的管理過程中,運用中醫體質辨識儀進行管理,發現可有效改善臨床各項癥狀,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生存質量。而有學者將中醫體質辨識儀運用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管理中,發現非頻繁急性加重型患者以濕熱質為最多,其次分別為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根據體質安排相應的疾病管理,預防未病,和體質,盡可能幫助患者轉為平和[17]。
李容華等[18]發現,將中醫體質辨識儀應用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管理,可明顯改善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活質量,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郭繼飛等人的研究發現,將中醫體質辨識儀應用到老年人高血壓的預防和管理中,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好血壓,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等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和醫護患關系,值得在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臨床管理中推廣[19]。眾所周知之,老年人

常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癥等慢性病,這些人群的中醫體質均屬于偏頗狀態。龔娟芬等[20]觀察了中醫體質辨識儀在老年人群的應用,她們的研究發現,中醫體質辨識儀可以有效輔助老年人群慢性病的管理,而且通過針對性的調養,有利于老年人群健康管理。而宋志靖等[21]則認為,中醫體質辨識儀在慢性病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分析發現不同體質與疾病進展的密切關系和內在聯系,通過評估人群健康狀態,對慢病走向進行預測,并應用干預技術實施積極干預,可以提高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質量,但未來需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結合,才能更精準服務于慢性病管理。
中醫體質辨識儀在健康管理的應用,不僅可以早期篩選發現亞健康人群,并根據體質偏頗進行飲食調理、生活方式、運動、藥物治療等延續性護理指導,防止亞健康向疾病狀態轉變,還可以通過大數據計算機定期跟蹤隨訪,護理干預延續科學指導社區居民,促進人民群眾的健康。而且中醫體質辨識儀在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豐富和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體現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中醫理論思想。因此,在西醫常規健康體檢人群的基礎上,應用中醫體質辨識儀,繼而做針對性的調攝,糾正或者逆轉亞健康狀態,值得各健康管理中心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