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未病養生,中醫體質辨識儀防病于先腫瘤屬于祖國醫學“積聚”、“癥瘕”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宗必讀》 曰“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居之”,說明腫瘤的發生多與體內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痰飲瘀血積聚,外邪侵襲等有關。未病先防強調養護人體正氣,防御病邪入侵。即在腫瘤發生之前,通過調節飲食起居、精神調攝、體育鍛煉等提高人體正氣,預防腫瘤的發生,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1.2.2 欲病就萌,防微杜漸
腫瘤的發生是一個漫長復雜的病理演變過程,癌前狀態或癌前病變就是腫瘤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癌前狀態是指一些發生癌變危險性增加的臨床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易發生胃癌。癌前病變是一個組織病理學概念,指相應的病理變化比正常組織或其他病理改變更易發生癌變,如果不加以控制繼續發展下去具有癌變可能,如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等。此時若及時干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把其消滅在萌芽階段,可防止病情惡變。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1.2.3 已病早治,防其傳變
中醫體質辨識儀預防腫瘤轉移是決定腫瘤患者生存預后的關鍵。中醫學認為,臟腑之間生理上存在著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生克制化關系;病理上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傳變的乘侮亢害關系,一臟有病可以影響到其它相關臟腑。因此要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治療疾病于未傳變之時,清代醫家葉天士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醫體質辨識儀臨床上在腫瘤疾病發生轉移之前,要根據臟腑之間的生克乘侮和經絡傳變的關系,先安未受邪之臟,防治疾病的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