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儀“治未病”思想的淵源
1中醫體質辨識儀 中醫“治未病”思想在腫瘤疾病防治中的指導作用。
1.1 “治未病”思想的淵源
“治未病”最早見于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其后醫圣張仲景秉承 《黃帝內經》、《難經》之旨,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貫徹“治未病”思想,
中醫體質辨識儀他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篇》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唐代醫家孫思邈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等。
概而言之,中醫“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中醫體質辨識儀①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的發生才是根本;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漸:指在疾病無明顯癥狀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癥狀越來越多;③已病早治,防其傳變:指疾病已經存在,要及早治療,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的傳變;④瘥后調攝,防其復發:指疾病初愈,正氣尚虛,邪氣留戀,機體處于不穩定狀態,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此時機體或處于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欲病未病態,故要加強調攝,防止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