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儀辨識在慢性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126例慢性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參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干預組,各63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健康管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干預。對比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行為、生存質量變化。結果干預后,2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顯著低于干預前,且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2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生存質量相較干預前均顯著改善,且干預組的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中醫體質辨識儀糖尿病作為存在遺傳傾向的代謝性疾病,臨床特征表現為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主要是因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導致,對人類健康存在著嚴重威脅。
研究發現,中醫體質辨識儀定期組織開展個性化、有針對性的糖尿病健康宣教,給予患者運動指導及飲食指導、規范化用藥指導等相關健康管理干預,能明顯改善疾病癥狀,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中醫學發現糖尿病患者發病過程中體制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體質辨識能為臨床防治各種慢性疾病提供參考,其以患者體質作為分析對象,由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相關特性對其健康、疾病有關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進行把握,合理制定防治原則,應用價值高。本研究分析了中醫體質辨識儀辨識在慢性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合理管理糖尿病提供一定信息。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接受診治的126例慢性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參照隨機數表法分成對照組、干預組,各63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9例;年齡47~78歲,平均.2±4.3)歲;病程2~11年,平均(6.1±2.年。干預組中,男36例,女27例;年齡49~歲,平均(63.6±3.9)歲;病程3~11年,平均.4±1.8)年。納入標準:經中醫、西醫檢查確診為慢性糖尿病[5];存在良好認知、理解與溝通能力。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及言語障礙、認知障礙者;存在嚴重性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肝衰竭、腎衰竭等疾病者。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分布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相關要求,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與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2方法
.2.1對照組:中醫體質辨識儀患者接受常規糖尿病治療。在每個季度的第1個月開展門診隨訪或上門訪視,即每年隨訪4次;對患者實施體質量、血糖、腰圍、血脂、臀圍及身高等基本檢查,并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進行詢問,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治療及預后狀況,對相關信息進行完整登記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指導,制定進一步干預管理的目標、措施。
.2.2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管理基礎上接受中醫體質辨識干預,并與癥狀、診療狀況結合,制定有針對性、人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主治醫師參照患者具體體質開展飲食、心理、藥物、運動等干預管理。①濕熱體質:告知患者主食甘平及甘寒食物,包括絲瓜及蓮藕、綠豆等食物,減少辛辣、滋膩食物的攝入,禁食燒烤、火鍋等辛溫助熱食物,適宜開展高運動量及高強度訓練,同時依據病情選服六一散及清胃散。②陰虛體質:采用滋陰降火方案干預,即告知患者選用百合、枸杞子、銀耳及玉米須等相關藥食;為改善癥狀,在必要情況下可輔以六味地黃丸,并囑患者避免攝入麻辣食物,避免熬夜;適當控制日常出汗,合理補水,保持良好情緒,避免急躁;開展間斷體育鍛煉,可選擇太極拳等中小強度運動。③氣虛體質:
中醫體質辨識儀采用益氣健脾方案干預,告知患者多食小米、扁豆及山藥等食物,避免攝入空心菜、檳榔等耗氣食物;適當運動,可選擇氣功、散步等柔緩運動,但需避免過度勞累,防止損害正氣;若患者常出現感冒、自汗等情況,可配合玉屏風散治療。④痰濕體質:采用化痰利濕方案干預,指導患者清淡飲食,包括薺菜、蘿卜、海藻及荷葉等,將手掌搓熱,經勞宮對腹部進行按摩,能使痰濕得以有效化解;告知患者適當增加日常運動量,合理控制體質量。⑤血瘀體質:指導患者多進食黃酒、黑豆、紅糖、海帶及紫菜等食物,開展球類及中長跑等有氧運動,避免情緒波動,嚴格戒煙酒。⑥陽虛體質:采用甘溫益氣方案干預,選擇蔥姜蒜、狗肉、牛肉及羊肉等食物,避免攝入梨、西瓜、黃瓜等生冷寒涼食物,適當開展舒緩柔和的運動,可對涌泉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進行按摩,必要情況下可配合金匱腎氣丸治療。